貴州省盤州市竹海鎮有著“云上竹?!钡拿雷u,在這里,時間仿佛被竹漿浸潤,凝固在1900年前的東漢,完整保留著蔡倫時代的72道造紙工序。
然而,這門被稱為“活化石”的土法造紙術,如今僅靠10余名平均年齡,50歲以上的匠人在苦撐。當非遺保護標志碑被隨意丟棄在荒草中,一場由檢察官、志愿者與造紙人共同參與的傳統工藝搶救,正在深山竹海中悄然展開……
圖為“土法造紙”作坊。
世代守護千年造紙“活化石”
竹海鎮各村子里的人世代靠竹為生,他們不僅守護著這片美麗的竹海,還肩負著傳承中國千年古代造紙歷史文化“活化石”的責任。
這項傳承的工藝名為“土法造紙”,是竹海鎮一項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工藝,它延續了1900多年前東漢蔡倫造紙術的原始工藝,完整傳承了《天工開物》72道造紙工序。憑借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土法造紙”工藝于2007年被列入貴州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三百年前,古法造紙工藝傳入此地。自此之后,當地居民便以古法造紙為業。20世紀四五十年代,當地造紙工坊曾多達400余家。因為造紙業的興旺,當時每家都有自己的紙窯和作坊,并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竹紙生產的工作,其生產的手工毛邊紙具有獨特的竹簾紋,柔軟綿韌且吸水性強,被廣泛用于書畫創作、日常生活、傳統祭祀等領域,所產紙張遠銷東南亞。
“土法造紙”的工藝操作工序復雜講究,周期通常要在兩至三個月之久。而如此費時費工的成品紙張,對外售賣的價格卻十分低廉,甚至到如今僅售0.6元每張。經濟效能低,加上工序復雜費時,導致這項工藝逐漸走向沒落。
不僅如此,工藝的傳承還面臨著“斷代”的危機。據調查,該地長期從事土法造紙的村民僅有10余人,平均年齡50歲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僅有4名,年齡最大的已80多歲,最小的也已經50多歲了。再加上村落地處丘陵,制作紙張的第一道工序便是扛著工具上山砍竹并搬運下山,因此,沒有一定體力的人根本無法駕馭這項工作。而這些年,當地的年輕人大部分選擇外出務工,剩下的人也不愿意接觸這類“費事”的工藝。
圖為2025年3月,檢察官到竹海鎮現場開展調查取證,了解造紙窯孔的保存現狀。
不變的情懷
2025年3月,“益心為公”志愿者在走訪盤州市村落的歷史時,了解到“土法造紙”工藝面臨的困境,還發現村落中“土法造紙”作坊舊址的日常管護不到位,“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志碑被人為移動丟棄,遂將該線索移送到盤州市檢察院。該院經初步調查核實后,依法以行政公益訴訟立案。
起初,辦案檢察官在接到案件資料時,對“土法造紙”工藝也感到比較陌生。于是,辦案檢察官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從地方史籍和文化研究資料中查找到“土法造紙”工藝的起源、發展脈絡、文化價值、歷史地位和生存前景。
之后,檢察官走訪當地村落,與“土法造紙”的從業者和非遺傳承人進行溝通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檢察官聽到傳承人們表達最多的就是“這項工藝需要加強保護,否則再過幾年,可能就會漸漸失傳了”。
在走訪當天,檢察官遇到了“土法造紙”工藝的第5代傳承人陳江。陳江今年51歲,是“土法造紙”工藝所有傳承人中年齡最小的一個。陳江帶著檢察官參觀造紙作坊的舊址,并向其介紹造紙的每道工序及其技藝。
“我家從祖輩開始就在按照土法造紙,并且一直以來都以此為生。我是看著父母造紙的身影長大的,等稍微大了一些我也跟著他們學習造紙技藝,這就是我們一輩子的‘飯碗’。雖然我們都知道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但即使不賺錢,我也要堅持把這門手藝延續下去,多延續一天算一天?!标惤谡f這段話時,臉上充滿了對“土法造紙”未來走向的隱憂。
多年來,憑借著對造紙的執念,陳江經常去當地的學校開展“土法造紙”非遺傳承的課堂講座,并向學生們講述非遺造紙的前世今生?!拔覀冞@代人已漸漸老去,希望后輩們能從我們手中接過接力棒。”陳江說。
在了解傳承人的故事后,檢察官還來到造紙坊體驗了制紙的過程。“土法造紙”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抄紙”,這道工序是所有環節中最難的一關。檢察官眼見傳承人將竹簾工具斜插進竹漿中,再左右晃了兩下,竹簾上面就形成了一層輕薄的濕紙。但等到檢察官親手實踐時,卻發現根本沒有看上去那么簡單。
“我認為非遺保護最重要的是親自體驗,通過這次走訪,我體會到了慢工出細活的匠人精神。所以,更加從心底佩服那些傳承人的誠心和秉持。”檢察官說。
隨后,檢察官向鄉鎮負責文化保護的相關人員了解造紙的流程和收入情況等,并通過現場勘驗造紙坊文物保護的相關情況形成勘驗筆錄,以此來固定辦案證據。
通過一系列的調查和核實工作,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相關規定,檢察機關認為,盤州市文體廣電旅游局和轄區鄉鎮政府對轄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負有監管職責但未充分履職,致使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實際上,‘土法造紙’工藝在評選上非遺名錄后,當地曾出臺相關的保護方案。起初,是擬定了《土法造紙五年保護計劃》,后來還將‘土法造紙’納入非遺進校園的項目,并于每年向盤州市文旅局申報非遺傳承人名單及發放經費。但是在后期傳承的過程中,特別是制度落實的階段,大家普遍會發現實際情況與預定的計劃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工作都沒有做透做細。”檢察官告訴《方圓》記者。
圖為貴州省盤州市檢察院檢察官到竹海鎮土法造紙文物保護現場開展“回頭看”。
探索“土法造紙”非遺保護新方向
因為非遺保護涉及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需要多方代表的發言和意見,2025年3月20日,盤州市檢察院組織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益心為公”志愿者、行政機關代表、非遺傳承代表人共同參加。
聽證會就“土法造紙”工藝的非遺保護方向展開探討,并重點研判如何把“土法造紙”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結合起來,以發揮非遺最大的效能。最后,得出的結論是要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保護路徑:文化保護+非遺傳承+體驗經濟+文旅融合。
與會人員一致認為,盤州市竹海鎮“土法造紙”傳統技藝亟須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會后,盤州市檢察院向盤州市文旅局和有關鄉鎮政府宣告送達檢察建議,建議其積極履行保護管理職責,依法對“土法造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造紙工坊舊址進行有效保護,并鼓勵長期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
圖為在“土法造紙進校園”活動中,貴州省盤州市檢察院檢察官與學生進行交流。
5月19日,盤州市文旅局作出書面回復:一是組織人員對竹海鎮“土法造紙”作坊、窯孔進行復核、登記,重新劃定文物保護范圍,并對轄區內保存完好的2個造紙作坊、20個窯孔一并納入文保范圍,重新制作樹立“土法造紙”保護標志碑,建立“土法造紙”文物檔案。二是制定《盤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完善非遺傳承人培養、認定、評估和退出長效機制。三是組織“土法造紙”非遺代表傳承人到竹海鎮9所中小學向5000余名學生開展非遺技藝傳播、展示,組織300名學生到造紙工坊現場體驗、觀摩。四是利用地方電視臺、公交廣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渠道發布、播放“土法造紙”非遺宣傳視頻共計200余次,發放宣傳冊2000余份。
盤州市檢察院邀請“益心為公”志愿者現場跟進監督,發現造紙工坊文物保護區范圍已重新劃定明確,保護標志碑已設立,并向上級文旅局重新申報了2名35歲以下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選取8名學徒學習造紙工藝。同時,“益心為公”志愿者建議將非遺傳承與鄉村旅游相結合。
“目前,整改工作已經得到有效落實,但是我們都知道這項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回訪和監督。作為一名盤州人,我為家鄉擁有如此豐富文化內涵的非遺工藝而自豪。同時,我也想讓這項還略顯小眾的工藝可以走出村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去彰顯它的獨特魅力。”辦案檢察官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