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哈密墾區人民法院掛著“李向舉法官工作室”牌子的調解室里,沙發取代了傳統審判庭的硬木椅,桌上除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條文匯編,還放著湘江路社區網格員提供的家庭情況登記表。這間由辦公室改造的空間,一年前掛牌成立時就定下了明確目標:用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化解家事糾紛,讓法律效果與家庭和睦形成合力。
從“辨對錯”到“解癥結”探索家事審判新路徑
“判得清是非,未必能彌合裂痕。”這是李向舉在處理過上百起家事案件后得出的結論。工作室成立初期,他就和審判團隊建立了“六字六心調解法”:先通過社區走訪了解家庭日常相處模式,再組織雙方梳理矛盾核心,最后結合法律規定提出解決方案。

有對年輕夫妻因撫養權爭執不下,表面是爭奪孩子歸屬,實則是丈夫長期加班引發的信任危機。李向舉沒有急于援引《民法典》關于撫養權的條款,而是調取了男方近半年的考勤記錄,又請社區調解員介紹女方獨自帶娃的日常。“你每月加班超80小時,她凌晨帶孩子去醫院時,你正在外地出差——不是誰錯了,是你們都忘了體諒對方的難。”當數據和細節擺上臺面,原本劍拔弩張的兩人沉默了,最終達成了輪流照顧孩子、男方調整工作節奏的協議。
如今,這種“先摸清脈絡,再對癥下藥”的模式,已成為工作室的標配流程。書架上并列的法律文書與家庭情況檔案,正是這種工作方法的縮影。
用“巧勁”破局把矛盾化解在萌芽
處理遺產糾紛時,三兄妹為老房子分割僵持了三個月,連父親生前的存款明細都要逐筆核對。審判團隊發現,三人爭吵的焦點看似是房產估值,實則是覺得“父母偏心”。法官沒有組織評估機構介入,而是帶著兄妹仨回到老屋,翻出父親的日記:“老大買房時,我偷偷塞了三萬;老二生孩子,他媽把金鐲子給了她;老三創業失敗,我把養老錢取出來給他周轉……三個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泛黃的紙頁上,歪歪扭扭的字跡讓爭執聲漸漸停了。最終,他們約定房子出租,租金平分,每年清明一起回家看看。

面對突發家庭矛盾,工作室建立了與社區的聯動機制。有次深夜接到求助,一對夫妻因瑣事動了手,妻子抱著孩子在樓下發抖。李向舉趕到后,先讓社區工作人員帶女方和孩子去休息室,再單獨和男方溝通。“你跑運輸三天沒睡,她帶娃累了一天,情緒上來了難免拌嘴,但動手就觸碰法律紅線了。”他拿出《反家庭暴力法》的宣傳冊,“真鬧到法院,不僅影響孩子,對你跑運輸的工作也有影響。”冷靜下來的丈夫,最終跟著法官去向妻子道歉。
看得見的改變藏在數字背后

一年來,“李向舉法官工作室”的調解成功率從最初的53%提升至95%,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縮短了28天。更重要的是,那些經調解結案的家庭,二次糾紛發生率下降了60%。李向舉法官工作室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厚厚的“回訪記錄”:年初調解的那對年輕夫妻,最近一起帶孩子去了動物園;曾經冷戰的父子,現在每周都會通一次視頻電話;分割遺產的三兄妹,上個月湊錢給老屋換了新窗戶。
夕陽斜照進辦公室,李向舉在剛調解完的卷宗上簽字,備注欄里寫著“雙方達成和解,約定每周共同陪伴孩子兩次”。他合上檔案柜,想起早上遇到的那個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說:“爸爸媽媽不吵架了,還會一起給我講故事。”
對李向舉和他的工作室來說,家事審判的意義從來不止于一紙判決。讓每個家庭在矛盾化解后,還能找回相處的溫度,這才是最實在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