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微犯罪案件數量上升、長期潛伏隱蔽性強,如何標本兼治?7月24日,長寧區檢察院發布《上海市長寧區網絡行刑反向銜接檢察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通報2023年行刑反向銜接制度實施以來,該院辦理的網絡領域行刑反向銜接案件的基本情況、典型特征及相關檢察實踐。
據《白皮書》顯示,2023年至今,該院共辦理網絡行刑反向銜接案件204件239人,案件量占全部行刑反向銜接案件的51%;對其中201名被不起訴人制發建議行政處罰的檢察意見書,制發率為84.1%。
從案件罪名分布看,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詐騙罪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位列前三。案件所涉行政管轄機關中,公安機關與市場監管部門占比高達93%,呈顯著集中態勢。
《白皮書》指出,長寧區檢察院對電信網絡詐騙及關聯輕微犯罪不起訴案件全面啟動行刑反向銜接,充分審查行政處罰必要性,并持續推動涉案資金追繳,杜絕“以賠代罰”。針對利用電商平臺漏洞“薅羊毛”、售假等網絡領域高發現象,長寧區檢察院梳理違法行為認定標準和梯度治理需求,及時跟蹤監督行政處罰落地。
《白皮書》中提到一起李某某等三人涉嫌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反向銜接案,長寧區檢察院通過調查取證強化處罰必要性審查,異地征詢意見強化跨域協同能力,向三人違法行為所在地公安機關制發建議處罰的檢察意見書。依托行政檢察協調小組,長寧區檢察院破解異地移送、異地處罰等銜接機制難題,跨省移送檢察意見3件,均獲積極回應。
同時,該院引入專家咨詢、公開聽證、委托評估等外腦外智,合力攻堅辦案癥結和法律適用難點,通過打破認知壁壘推動行政處罰有效落地。如在一起涉嫌提供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罪行刑反向銜接案中,為化解法律適用分歧與障礙,該院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聽取計算機司法鑒定專家、公安、相關企業等各方專業意見,從涉案違法軟件工作原理和違法性質等方面充分評判,準確把握行刑反向銜接案件的處罰必要性標準。
去年,長寧區檢察院在“上海硅巷”科創街區設立“網絡檢察空間站”,進一步深化與互聯網企業的溝通協作,不斷延伸行政檢察監督履職與網絡治理的新觸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