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組在新興社區逐戶摸排居民養殖情況。
“小區里的異味散了,窗戶終于能打開了!”夏日傍晚,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平果市新興社區居民李某推開陽臺窗戶,望著樓下的空地,忍不住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此前,這扇窗戶被他牢牢關了大半年。因為,隔壁單元的住戶在陽臺養雞,隨著氣溫升高,產生的糞便異味、雞毛紛飛等問題愈發嚴重,不僅讓李某一家苦不堪言,鄰里間的抱怨和爭吵也成了社區常態。
像這樣的困擾,并非個例——平果市12345熱線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收到21起群眾投訴,涉及6個社區的違規養殖問題,豬的腥臭味、雞鴨的糞便味,成了困擾居民生活的“煩心事”。
城區違規養殖,向來是城市治理的“硬骨頭”。這些養殖點多藏于居民樓院、老舊瓦房,有的是居民為貼補家用搭建的簡易棚舍,有的是多年生活習慣形成的“小圈子”。此前,社區及城管部門多次上門勸說,但要么因“不知誰來牽頭”陷入推諉困境,要么因“法理情難平衡”收效甚微。一次次協調無果,異味不散,鄰里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2025年6月,平果市綜治中心接過這一“燙手山芋”,啟動“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機制,聯合城管、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等部門,組建專項治理工作組,許下“限期清零”的承諾。他們創新推出“三步解困法”,精準破解治理難題。
分類研判。逐戶摸排養殖規模、類型及群眾訴求,按照輕重緩急給21件工單貼上紅黃綠“標簽”,3戶雞鴨散戶養殖標為綠色,12戶小規模的養殖標為黃色,6戶養豬易產生嚴重異味的養殖標為紅色。
聯合勸導。聯合執法部門、社區工作人員帶著動物防疫法和《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上門,對小規模養殖戶講清“城區養禽影響環境”的道理,建議將家禽轉移至農村親友處;對養豬戶算清“異味擾民侵權”的法律賬,引導他們待生豬出欄后停止養殖,用“溫情”換“配合”。
攻堅克難。針對6戶拒不整改的“釘子戶”,工作組吹響聯合執法“集結號”。城管部門現場認定違建棚舍,農業農村部門核查動物防疫問題,生態環境部門檢測異味濃度,屬地社區全程見證。執法人員先講政策、再講情理,最終依法下達限期整改令。
5月的一天,新興社區養雞戶農某家的陽臺格外熱鬧。工作組人員再次上門,沒有直接談“拆棚”,而是遞上了周邊鄰居的投訴記錄:“農哥,您看樓下廖大姐的孫子過敏,就因為雞毛天天咳嗽;隔壁岑阿姨有哮喘,這異味一飄就發作……”說著又拿出城區禁養區劃定文件和動物防疫法中關于“禁止在居民集中區規模化養殖”的條款。
農某沉默許久后說:“平時一點剩飯剩菜扔了覺得可惜,養幾只雞消化一下,沒想到影響這么大……”最終,他主動提出:“我找農村親戚幫忙照看,這周末就把雞舍移走!”
7月中旬,隨著最后一處違規豬棚的拆除,21件養殖擾民工單全部清零。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回訪時,居民們紛紛點贊:“以前路過都得捂鼻子,現在終于可以自由呼吸了!”“鄰里間不吵架了,小區氛圍都變好了!”
“異味散了,心也敞亮了。”新興社區書記陸秋葵在治理總結會上感慨道,“這不僅是環境的改善,更是鄰里關系的修復。”
這場針對“特殊鄰居”的治理行動,是平果市“綜治+”模式的生動實踐。通過“中心吹哨、部門報到”的機制,打破了“各管一段”的治理壁壘,用“分類勸導有溫度、聯動執法有力度、精準破題有深度”的組合拳,實現了從“被動接訴”到“主動治理”的轉變。
數據顯示,上半年平果市綜治中心通過“綜治+”機制化解民生類糾紛136件,12345熱線相關投訴量同比下降42%,“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市、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標正在變成現實,為城市精細化管理注入了溫暖而強勁的動力。
(廣西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