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傍晚來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152團的集市便熱鬧非凡,新鮮果蔬和特色小吃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依托石河子近郊的地緣優勢以及優質葡萄、桃子等農產品,當地蓬勃發展的采摘經濟和農家樂已成為市民休閑的熱門選擇。
精準普法田間地頭的法治課堂
近年來,152團司法所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全鏈條、一攬子”服務模式,將民法典等法律法規精準融入果蔬產業的種植、訂購、運輸、維權各環節,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司法所將普法工作做在前面,力求精準有效。日前,司法所干警李慧和普法志愿者深入田間地頭,在果農張玲家的草莓采摘園現場解答法律疑問。了解到張玲曾因忽視合同中“甜度不達標可拒收”的格式條款,導致5000公斤葡萄被退回、損失近2萬元的經歷后,李慧結合民法典中關于“格式條款提示說明義務”的規定,為種植戶們詳細講解簽訂訂購合同的注意事項,提醒大家務必看清條款細節,逐條問清權責。
種植戶們深有感觸:“以前簽合同光看價格,現在知道這些‘小字’里藏著大學問。”
合同規范從“口頭約定”到“契約精神”
在熱鬧的軍墾大集上,司法所聯合團經發辦、農發中心設立“法治展臺”。針對往年頻發的合同糾紛,工作人員以“一顆葡萄的合同之旅”為主題,通過漫畫展板、宣傳手冊等形式,生動解讀民法典中買賣合同成立、標的物交付、違約責任認定等關鍵條款。
針對菜農朱某關于“購買的種苗出現質量問題怎么辦”的疑問,工作人員強調購苗前與育苗場簽署協議、明確質保期等要素的重要性,引導農戶全程樹立“合同意識”,只認“白紙黑字”,做到有備無患。

運輸保障暢通農產品“法治通道”
針對果蔬運輸環節易產生的糾紛,司法所聯合交通運輸部門開展“護航果蔬運輸”普法活動。工作人員入連進村,通過現場講解和座談會等形式,向運輸公司負責人和貨主普及民法典中貨運合同的相關規定。
某運輸公司負責人王某參加座談后表示:“過去覺得貨主索賠是漫天要價,現在懂得要依法依規確定賠償標準。”通過入連進村的普法座談,貨運雙方逐漸建立起依法辦事的共識。
維權服務構筑基層法治“防護網”
面對果蔬銷售后的質量投訴等維權難題,司法所積極聯動下沉執法力量。在農貿市場、商超等關鍵場所設置維權普法崗,向經營者和消費者同步宣傳民法典中關于產品質量和侵權責任的規定。
通過典型案例剖析,工作人員向種植戶強調“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重要性,教育引導其規范使用農藥、科學種植,并注意留存相關證據,以便在糾紛發生時有效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調解創新“網格+法律明白人”雙輪驅動
立足果蔬產業矛盾糾紛特點,152團整合資源建立大綜治一體化糾紛解決機制,推行“網格+調解”模式,將調解力量下沉至村(社區)網格。每個網格配備1名人民調解員,常態化開展走訪排查,力求將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同時,大力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在每個連隊重點培養2-3名“法律明白人”,重點學習民法典中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條款,使其成為基層普法的宣傳員、矛盾調解的生力軍。

如4連張明依相關法條成功調解糾紛,助種植戶獲賠1萬元。目前全團已培養50余名“法律明白人”,通過“以案釋法”提升群眾法律與維權意識。
法治興則鄉村興。152團司法所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度嵌入果蔬產業全鏈條,有效防范了風險、化解了矛盾、保障了權益,為特色產業發展和職工增收致富營造了穩定可預期的法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