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豆奶,配料表只有豆粉,外文說明卻寫著‘俄羅斯豆奶’;那邊貨架上,國產俄式香腸和進口紅腸擠在一個貨架上,標簽上‘國產’兩個字比配料表還小……”日前,在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某進口商品超市的進口食品區,市民王女士一邊挑揀商品一邊吐槽。而這些讓消費者犯迷糊的“俄式風味”食品,最近成了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靶心”。
一個專項行動牽出的“民生之問”
今年5月,綏芬河市人民檢察院啟動“俄羅斯風味食品法律監督專項活動”,檢察官們深入轄區俄羅斯進口食品經銷企業展開調查。
隨著調查深入,一系列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部分商家將國產“俄羅斯風味”食品與進口食品混放,消費者難辨“出身”;“俄羅斯風味”食品預包裝外文標識大如“標題黨”,漢字反而成了“配角”;更有甚者,用偽造的境外條碼“包裝”國產商品,把“俄羅斯風味”變成了“進口食品”。
“這些問題的背后,是消費者知情權的受損,是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的破壞。”主辦檢察官翻看著現場拍攝的對比照片,左邊是進口食品清晰的“原產國:俄羅斯”標識,右邊是國產食品模糊的“俄羅斯風味”字樣,“我們不僅要查問題,更要推動綜合治理,讓‘俄羅斯風味’食品回歸真實與誠信。”
一場“圓桌會議”上的“民生共識”
7月25日,綏芬河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宣告室里氣氛熱烈。檢察機關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俄羅斯商品經銷企業代表、社會公眾代表與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人圍坐一桌,桌上擺著的不是文件匯編,而是從超市拍回的問題產品照片和法律依據匯編。
“我在調研中發現,部分‘俄羅斯風味’食品外文標識字體是漢字的三倍大,這明顯違反國家標準。”牡丹江市人大代表費鵬帥手持《GB7718-2011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建議:建立“專區專柜”,讓進口食品和國產“俄羅斯風味”食品“各就各位”,同時推行“雙標簽公示”制度,在商品價簽旁增設二維碼,掃碼即可查驗商品條碼真偽。
市政協委員王偉偉則關注特殊群體及外地消費者權益:“老年消費者和外地消費者對進口食品認知有限,建議在商超設置‘導購崗’,講解標識要點。同時建立‘問題食品召回快速通道’,對涉及俄羅斯風味食品的消費糾紛優先處理。”
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張琦現場回應:“針對代表建議,我們將對商戶加大‘進口食品條碼備案查詢系統’的普及使用率。同時,引導消費者掃描商品條碼,查詢產品生產企業備案信息、原產國認證狀態等,讓造假者無處遁形。”
一份從“當下改”到“長久立”的"民生答卷"
這場持續3小時的“頭腦風暴”,最終凝聚成三點共識:既要“鐵腕整治”,開展進口食品經營主體“拉網式”排查,重點整治專區混放、外文標識違規、偽造條碼等問題,建立跨區域違法線索24小時移送機制;也要“溫情引導”組織經營者培訓《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商品條碼管理辦法》,通過典型案例剖析外文漢字比例、標識備案等規范,強化“合規即競爭力”理念;更要“查問題、防反彈”,推行“日常巡查+隨機抽查+投訴快辦”監管模式,將俄式食品納入重點監管清單,定期“回頭看”,以“監管長方”筑牢市場秩序防線。
一次宣告會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檢察機關將通過這次“小切口”監督,守護好老百姓“舌尖上的知情權”,更維護好市場公平競爭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