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治中心是立足政法職能,推動各部門依法履職、形成合力,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和協助推動社會治安風險防控等工作的重要平臺。近年來,吉林省東豐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嚴格按照標準化、規范化、實體化運行要求,建成了集矛盾糾紛聯調、重點問題聯治、社會治安聯防、重點人員聯管、法律服務聯動、基層平安聯創等功能于一體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以標準化打造為抓手,筑牢基層治理“主陣地”。縣級綜治中心建筑面積1248平方米,總投資920萬元,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紛服務平臺,確保讓群眾解決矛盾糾紛“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鄉鎮(街道)、村(社區)綜治中心標牌、功能室標示牌全部統一規范懸掛,配備了必要的辦公設備,服務內容、服務流程和工作職責全部公開上墻。全縣14個鄉鎮、3個街道,229個行政村、10個社區全部標準化建成綜治中心,達到了全縣全覆蓋。同時,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觸角下延、保障下傾,充實基層工作力量,發揮綜治中心功能,將鄉鎮(街道)、村(社區)的人民調解員、綜治協管員、治保主任、村級輔警、村民小組長等人員全部納入網格化管理,形成工作合力。
以規范化建設為核心,構建協同共治“新機制”。縣級綜治中心依托社會治理綜合信息平臺,構建“數據集成、統一指揮、及時響應、協同聯動、有效處置”的社會治理服務工作體系,實現了對全縣人、地、事、物、組織等“五大要素”的一網匯集,推動網上登記、網上交辦、網上承接、網上反饋等各個環節的有效銜接,將“線上吹哨、線下報到”“基層吹哨、部門報到”工作落到實處。平臺縱向貫通14個鄉鎮、3個街道以及全縣1819名網格員,橫向互聯縣級31個職能部門,網格事件反饋上報機制暢通順達,跨層級、跨部門處置高效運轉,實現了社會治理服務智慧化、信息化管理,轄區內社會情緒、社會心態、社會治安及穩定形勢的整體研判能力不斷強化。縣級綜治中心以“268+N”方式設置功能分區。“2”即導引服務臺和社區警務臺,“6”即訴訟服務窗口、政法綜合窗口、人民調解窗口、信訪綜合窗口、法律咨詢窗口、綜合服務窗口,“8”即信訪接談室、信訪調解室、法律服務室、行政司法調解室、人民調解室、指揮研判中心、審判(仲裁)庭、法官檢察官聯絡室。“N”是指結合東豐縣實際設立了3個特色功能室,分別是由已退休的兩位司法所所長張成福、馬金波成立的“老張調解室”和“老馬調解室”,以及縣第三中學教師鄂麗敏成立的心理咨詢室。
以實體化運行為突破,激活社會治理“新動能”。東豐縣綜治中心建立“黨委統一領導,縣委政法委統籌協調,政法各部門牽頭主抓,相關職能部門配合聯動”的組織體系,由縣級綜治中心統籌鄉鎮(街道)、村(社區)兩級綜治中心開展規范化建設和實體化運行,有效提升全縣綜治中心運行體系韌性。同時,縣級綜治中心統籌縣直相關部門,健全聯動解紛機制,形成“橫向共治”,全面打造“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基層治理模式,實現群眾來訪、咨詢等訴求事項“一站式聯合接待、一攬子調處化解、一條龍服務群眾”,推動社會治理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防”升級。
東豐縣綜治中心通過以標準化打造為抓手、以規范化建設為核心、以實體化運行為突破,堅持“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原則,以各級綜治中心為樞紐,深化群眾訴求多元解決機制,走出了一條具有東豐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