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上海市公安局崇明分局在分局警史館組織開展“感悟警史榮光綻放青春精彩”崇明公安青年民警主題教育活動。在活動現場,玻璃展柜中一張泛黃的紙片,吸引了一名青年民警的目光。“這就是當年的‘檢查證’嗎?”他好奇地問道。
“沒錯,就是它,這可是我們公安局的‘傳家寶’……”今年92歲的崇明分局離休老干部范本強輕輕撫摸著展柜,眼中閃爍著堅毅的光芒。曾經,他帶著這張“檢查證”,在碼頭上抓獲了國民黨特務,偵破了一起重大案件,還從反動組織里解救出數百名群眾。
在那個年代,這半張信紙大小的證件,成為了上海公安“憑證執法、程序先行”的重要起點,也在人民警察與群眾之間建立起信任的橋梁。
拉開帷幕
“那時候我們缺槍少彈,連統一的警服都沒有,但只要拿出‘檢查證’,群眾就會相信并配合我們工作。”范本強回憶起當年的場景,臉上總會不自覺地露出笑容。
1952年的春天,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崇明島,江面晨霧彌漫,崇明南門港的汽笛聲劃破寧靜。客船即將啟程之際,崇明縣公安局民警范本強與戰友緊急登船,手中緊緊攥著一張剛剛下發的“檢查證”。
“現在延期開船,我們有重要任務,請務必配合。”
“馬上就要開船了,檢查需要多長時間?”船長略帶催促般地詢問,范本強神情堅定地答復道:“事關咱們黨和政府新生政權的安全與穩定,上級給我‘檢查證’,我必須要落實好責任,執行好任務,還請您積極配合,稍作等待。”
五分鐘后,在客船輪機室里,范本強發現蹊蹺,他徑直走向一名神色慌張的中年男子,要求其出示證件。男子手忙腳亂地翻找,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此刻,范本強身后的戰友也悄然摸出腰間的配槍,目光警覺,進入戰斗狀態。
“這名男子十分狡猾,當場被發現時還叫囂我們沒有穿警服,是假警察,試圖煽動不知情的船員一起對抗我們的抓捕。”電光石火間,范本強和戰友快速上前將其制伏。在隨后的訊問中,范本強他們確認這名可疑男子是國民黨中統局特務。在男子身上搜查出的電臺重要元器件和密電碼本,也成為日后市公安局偵破關鍵案件的重要線索。
這張小小的“檢查證”,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在新中國誕生不久、反動派特務作惡多端的特殊年代里,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這樣的一紙憑證,不僅證明了公安民警的身份,彰顯了公安民警執法權威,更將“人民警察依法辦案”的印象印刻在群眾心中,正式拉開了崇明公安規范執法的歷史帷幕。
孜孜探索
1955年深秋的一天深夜,正在崇明縣公安局保衛科值班的范本強接到線索,新開河(今崇明區新河鎮)一道館內藏有不少槍支,道館負責人正在設壇召集道徒策劃破壞活動。
“帶上手槍和手銬,馬上出發!”范本強和戰友們騎著自行車奔赴現場。
自1936年開始,崇明島一帶一貫道、先天道等反動會道門活動頻繁。這些反動會道門十分猖獗,其中一貫道活動范圍最廣、為害最烈,對新生的人民政權危害極大。一貫道道首假借傳教名義,造謠惑眾,利用兇殘手段制造恐怖行動,不斷煽動群眾與新生政權對抗,滋擾破壞土地改革運動,可謂無惡不作。
那日,夜色漆黑,寒風刺骨。道館的窗戶透出昏暗的光,不時傳來陣陣詭異的誦經聲。透過窗戶的縫隙,范本強看到道首正站在大堂中央,手持令牌用鐵具懲罰道徒。范本強當即帶領民警悄悄包圍了道館。
“開始行動!”隨著一聲低沉有力的命令下達后,十幾名民警如天兵般從天而降,破門而入。煤油燈的昏暗燈光下,人群四散,場面頓時大亂。
“全都不許動!我們是人民公安!”范本強高聲喝令所有人不許動彈,千鈞一發之際,他一個箭步沖上前去,把想要逃竄的道首制伏在地。
“你們看好了,這是公安局的‘檢查證’!”范本強一邊出示執法憑證,一邊大聲喝道:“我們有‘檢查證’,我們是人民公安,有權對現場進行檢查!請你們全力配合!”范本強身先士卒,嚴格規范執法,有效震懾了現場人員,避免了暴力沖突的發生,使得所有人全部歸案,無一漏網。
當晚,經過徹夜搜查,公安民警繳獲了大量非法槍支和反動宣傳品。這次行動重創了一貫道的勢力,收繳了一貫道的反動書籍、佛像、道產等物品,解救了受困群眾。道首葛某最終被依法判處死刑。
“建國初期,各種標準化的執法流程正在探索中,我們人民公安的執法必須有理、有據、有節,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當初我們很多同志都流過血。”每每想起往事,范本強的眼中總是淚光閃爍。
作為1989年第一版及后期多版《崇明公安年鑒》《崇明公安志》的主要編纂者,范本強親身經歷和整理編輯的一個個真實的公安故事,見證了崇明公安法治化建設的歷史進程。
一脈相承
1958年,上級部門頒發的“工作人員證”在崇明縣公安局投入使用。原本的“檢查證”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范本強小心地將這張歷經風雨的檢查證珍藏起來。在他心里,“檢查證”承載著那個特殊年代的記憶。
“‘工作人員證’比‘檢查證’更加規范,有照片、有編號、有蓋章,標志著我們執法工作向精細化發展。”范本強解釋說,從“檢查證”到“工作人員證”,看起來只是證件的小小變化,但實際上卻是警務工作走向專業化、制度化的重要標志。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盡管物質條件依然有限,但上海公安已開始完善執法程序、健全案件審核制度、注重證據的收集和使用。
“那時候開始,我們開展各類執法活動,必須要出示工作證件才可以,更加規范了。”范本強回憶道。
八九十年代開始,改革開放使上海經濟駛入高速發展軌道,上海的城市面貌發生巨變。這一時期,社會治安狀況也出現新變化,新型犯罪和社會矛盾開始出現,群眾對民警執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公布實施后,崇明公安積極響應上級要求,開展全員執法培訓,提升民警法律素養和程序意識。
進入21世紀,科技發展為執法規范化注入新活力。2007年1月1日起,全國公安機關統一制發的人民警察證正式啟用,上海公安法治化進程邁進了快車道。2010年,崇明縣公安局推行移動執法終端(警用PDA),民警可在現場直接調取違法記錄和相關人員身份信息,實現對違法行為即時處理。這一創新大幅減少了執法爭議和沖突,提高了效率,贏得群眾廣泛好評。
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崇明分局完成一站式執法辦案管理中心的建設與啟用,構建起集受立案、訊問、審批、法制審核、涉案物品管理于一體的閉環流程體系。一站式執法辦案管理中心運行至今已辦理案件3000余起,始終保持重大執法事故“零發生”的成績。
“科技賦能讓我們的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崇明分局法制支隊副支隊長、一站式執法辦案管理中心負責人黃韜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次執法行為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
砥礪奮進
2024年8月的一個悶熱午后,崇明分局交警支隊民警馬作為在執勤過程中,發現一輛中巴車嚴重超載。民警將車輛攔截后,發現車內擁擠不堪,乘客人數超過了核定載客量的2倍。
面對司機的辯解,民警沉穩地說:“你知不知道車輛超載的嚴重危害?作為駕駛員,你是這輛車的第一責任人,車上的每一位乘客都背負著一個家庭的期盼與幸福。現在,我將依法對你的違法行為予以處罰。你如果有異議,可以在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的60日內提出行政復議。”
這一幕被路過的群眾用手機記錄下來,民警教科書般規范執法的場景,贏得了在場群眾的一致稱贊。更令人感動的是,處理完駕駛員的違法行為后,貼心的民警協調附近公交公司調派車輛接載滯留乘客,這樣暖心的舉措,既有力維護了法律的權威,又切實地解決了群眾的實際困難。
相關視頻傳播到互聯網后,立刻引發了熱烈反響,微博話題#超載執法#的閱讀量突破1500萬次,轉發近80萬次。評論區更是被點贊聲刷屏:“就是這樣的執法,才讓人安心”“暖心執法,不失威嚴”……網友的正面反饋,是對崇明公安執法規范化建設最好的肯定。
從1952年的紙質“檢查證”到如今的信息化執法平臺,崇明公安“執法公正”的理念始終如一。多年來,上海公安隊伍中,涌現出一批批優秀民警,如“教科書式執法者”楊吉、執法“嚴”值和溫度同在線的湯淇鑫、化解矛盾糾紛“行家里手”陳悅、新時代“楓橋經驗”踐行者施星煜等。如今,教科書式執法已成為上海公安民警規范執法的常態。
上海市公安局每年都會定期開展忠誠教育,讓青年民警向公安前輩學習,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
為進一步強化民警的法治思維,上海市公安局還建立了案例指導機制,在依法處置重大敏感復雜案事件后,第一時間復盤剖析,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規范執法的水平。
“以前我們靠的是革命正義感和一腔熱血,如今的公安工作既有法律保障,又有制度護航,真正做到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范本強感慨道。
從一張小小的公安“檢查證”到上海公安規范的執法體系日趨完備,70多年的執法規范探索風雨兼程,這也是法治中國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
初心與使命不變,歷史與現實交匯!在法治軌道上,上海公安工作現代化的步伐穩健有力,以高水平的安全為群眾帶來高品質生活,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平安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