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是錢塘江金融港灣核心區,坐擁杭州金融城和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兩大金融集聚區。其中,玉皇山南基金小鎮是浙江省首批省級特色小鎮,已入駐金融企業2300余家,是浙江金融業的一張“金名片”。
針對小鎮金融產業集聚的區位特色,2017年,上城區人民法院成立了華東地區首家金融專業派出法庭——基金小鎮人民法庭,推動構建“金融服務﹢行業自治﹢金融監管﹢司法保障”的金融領域社會治理矩陣。近三年,法庭累計化解金融糾紛3.1萬件,涉案金額達274億元,打造出金融司法與行業治理深度融合的“杭州樣板”。
黨建引領,激發內生動力
“栽好‘梧桐樹’,留下‘金鳳凰’。”坐落于鳳凰山腳的基金小鎮法庭,正以枝繁葉茂的法治梧桐,服務金融產業這只“金鳳凰”。
近日,在基金小鎮法庭的“梧桐會客廳”,一場“金融法治與風險管理”主題黨日活動正在進行。基金小鎮法庭的黨員法官與10家金融機構黨員代表,圍繞“金融保險領域常見風險”展開研討。這種“黨建﹢業務”的融合模式,已成為基金小鎮法庭提升金融治理效能的“紅色引擎”。
基金小鎮法庭法官在“梧桐會客廳”與金融機構代表進行研討
“基金小鎮法庭精心培育‘梧桐樹’黨建品牌,推動法庭支部建設標準化、規范化。以主題黨日、‘梧桐會客廳’活動為依托,持續推動黨建聯建,目前已召開座談會32場,走訪企業30次,開展法律培訓62次,培育‘法治帶頭人’25人,持續提升行業自主解紛能力。”基金小鎮法庭庭長朱若君介紹。2024年,基金小鎮法庭入選杭州市清廉機關“紅雁清風”培樹點。
除了黨建引領行業自治,基金小鎮法庭還創新黨建聯建機制,在屬地街道黨委政府牽頭下,聯合司法、公安部門共同打造“鳳凰”法治金融產業社區,建立“問題聯商、服務聯供、矛盾聯調”機制,助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玉皇山南基金小鎮目前有私募管理機構超360家,占浙江的近20%,百億私募、千億母基金占杭州市的比重超60%。產業社區瞄準小鎮金融產業特點,提供初創期風險體檢、成長期風險管控、轉型期法律幫扶等精準服務。”南星街道黨工委書記沈瑛表示。
建好基層支部隊伍,既要向新而行,也要向質而行。基金小鎮法庭堅持把支部建成堅強的戰斗堡壘,黨員在糾紛化解中迎在先、沖在前,在批量案件處置、重大風險防范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法庭辦案質量、效率、效果均位于全市前列。
創新機制,提升解紛效率
“之前銀行拖著不辦提前還貸,現在法院介入后三天就辦好了,利息節省了兩萬多!”說起自己的維權經歷,杭州市民王先生仍感慨不已。
2023年,因存量房貸利率調整,某地方商業銀行大批借款人提前還貸,但借款人存入資金后,銀行卻以額度不足為由拖延辦理,導致矛盾集中爆發。
基金小鎮法庭關注到該類型案件數量異常上浮,立即開展相應工作:依托金融共享法庭機制,在法院由聯系法官精準研判裁判尺度;在省銀行業保險業人民調解委員會協調行業專家分析政策走向,確定案件處置方向;在銀行網點通過共享法庭服務站收集當事人真實訴求,了解案件爭議焦點。
“我們選取2起典型案件作為示范調解樣本,通過共享法庭公示調解方案,1個月內就推動百余起糾紛全部化解。”朱若君介紹。基金小鎮法庭還向該銀行發送了司法建議,推動銀行規范提前還貸審批流程,保障金融消費者權益,并抄送金融監管部門進行監督,從源頭預防同類糾紛的發生。
這種“司法裁判﹢行業調解﹢監管協同”的模式,源自基金小鎮法庭對金融糾紛治理規律的深刻把握。針對金融案件集中度高、專業性強的特點,基金小鎮法庭在兩級法院統一部署下打造“三位一體”的金融共享法庭運行體系——在法庭設立共享法庭服務中心負責提供司法支持,在省銀保調委設立服務總站負責提供行業指導,在各金融機構網點鋪設服務站,通過聯系法官、庭務主任的標準配置,廣泛凝聚機構、行業、監管和司法等各方合力,形成專人對接、日常聯絡、聯合處置的工作機制。2023年以來,基金小鎮法庭共指導金融共享法庭化解金融糾紛1萬余件,成功率達45%。
基金小鎮法庭法官對金融機構進行案后回訪
針對批量性金融案件,基金小鎮法庭聚焦案件質量和辦案效率,打出了一套智能化的“組合拳”。在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導下研發的“鳳凰金融智審”系統,如今已經過3次迭代,升級為“全流程智能輔助”應用,從立案到執行,為法官提供案卷材料分析、庭審爭議焦點歸納、裁判結果分析等全流程智能輔助。數據顯示,智審系統應用以來,1.2萬起案件實現“即訴即辦”,平均審理時間縮短40%,2萬余名當事人享受“一次不用跑”的司法便利。
此外,基金小鎮法庭還試點預查廢制度和電子督促程序,推動批量簡單案件實現“批量立案——快速生成——智能送達”,累計發送支付令標的額達5億元,實現“廢債”快銷。
源頭治理,防范化解風險
為盡早防范、化解風險,護航金融產業健康發展,基金小鎮法庭認真落實最高人民法院“二號司法建議”精神,通過發布審判白皮書和發送司法建議書、風險預警函、風險評估報告等方式,推動金融行業整改問題、填補漏洞。
“法官,這房子根本不值200萬啊!”
買房前中介拍著胸脯保證“穩賺不賠”,可現實卻是房子掛租半年無人問津,房價暴跌至今仍難出手,月供掏空了積蓄,最終被迫斷供,催收函接踵而至——當小李收到法院傳票時,才意識到中介公司給他包裝的“以租養貸、0元購房”的“美夢”已徹底破碎,“美夢”就此成了噩夢。
在庭審中,小李坦言,中介通過虛構交易背景、偽造貸款材料等方式,將其包裝成“優質客戶”,并在放款時以“服務費”名義截留部分貸款資金。基金小鎮法庭調查發現,類似操作并非個例,部分金融中介為牟利,違規為資質不足客戶包裝資信、偽造材料獲取貸款,不僅滋生壞賬,更埋下了社會矛盾隱患。
之后,基金小鎮法庭引導當事人向公安機關報案,并約談了涉案的商業銀行,提示商業銀行及時開展自查。該商業銀行在被約談后立即開展工作,完成了歷史信貸業務自查后,向基金小鎮法庭反饋了相關情況,并表示將把好合作中介準入關口,嚴格審查資信材料,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法官的‘火眼金睛’既得益于專業化審判積累的經驗,更依賴于專業化法庭服務地區產業的實踐,司法與產業的深度接觸和融合讓審判工作不僅僅是作出一份判決,更是促進一域治理。”上城區法院副院長張妍妍說。
基金小鎮法庭法官在金融機構網點進行普法宣傳
基金小鎮法庭還借助跨系統金融糾紛智能化數據平臺,實時采集統計全省金融案件數據,智能分析案件分布、當事人特征、金融機構出險量等信息,直觀呈現金融案件動態情況,及時反饋黨委政府、監管部門,為防范金融風險提供司法數據支撐。目前已累計歸集金融案件1.2萬件。
基金小鎮法庭這座金融司法“前沿哨所”正在錢塘江金融港灣繪就著“智治融合”的新時代畫卷。未來,基金小鎮法庭將繼續深化金融司法協同,為區域金融產業健康發展貢獻更多司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