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來,從《神雕俠侶》的江湖傳奇到《長安十二時辰》的盛世畫卷,浙江象山影視城見證了中國影視的蓬勃發展。
如今,象山縣人民法院“星光影視”共享法庭如同不可或缺的“場記板”,默默守護著每一部作品的誕生。它不僅高效化解影視糾紛,更為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讓法治陽光溫暖影視創作的每個環節。
光影背后暗礁叢生
象山影視城的繁榮圖景下,并非沒有陰影。產業的獨特生態,高度流動性、項目短期化、用工靈活化,催生了不容忽視的行業治理難題。
權益保障脆弱。大量群演、幕后工作者通過“日結”“場結”等臨時結算方式獲得薪水,行業內薪資拖欠情況頻發,勞動關系界定模糊,合同條款暗藏陷阱,而個體維權力量薄弱。
知識鴻溝顯著。部分從業人員對勞動法、合同法等基本法律認知不足,風險識別和維權能力欠缺。“看不懂合同”“吃了啞巴虧”成為許多“象漂”的切膚之痛。
傳統解紛“水土不服”。影視拍攝節奏快、周期緊,與冗長的司法程序形成矛盾。糾紛一旦發生,對從業者往往意味著機會流失。以燈光師李某為例,欠薪維權導致其錯失工作機會,勝訴后業內合作銳減。
行業治理協同不足。影視產業鏈條復雜,各主體權責不清,缺乏高效協同的治理機制化解摩擦。如場務人員楊某工傷索賠時,遭遇三方推諉,陷入維權僵局。
這些法治“暗礁”不僅威脅從業者權益,更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星光影視”共享法庭的誕生,正是對這片治理真空的精準回應與系統性破題。
打破壁壘系統破題
直面挑戰,象山法院以“星光影視”共享法庭為支點,打破部門壁壘,構建貫穿影視創作全流程的精準法治服務體系。通過融合司法、行政、行業等多方力量,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服務、從碎片治理到系統施策的轉變。
在普法教育方面,共享法庭打造“進駐影城第一課”,為不同群體定制專業法律課程;采用“共享法庭+民法典”模式,聯合高校制作普法短劇,將晦澀法條轉化為生動案例;設立“象漂法治驛站”,由法官駐點開展服務,接受“線上+線下”咨詢;利用“星光講堂”平臺,剖析“陰陽合同”“薪酬拖欠”等案例;舉辦“法律游園會”,通過“模擬法庭”“維權知識闖關”等互動游戲,提升從業人員法律意識。如今,“主動查合同、簽約留證據”已成為行業普遍共識。
法官赴影視城開展送法進劇組活動
在服務效能方面,共享法庭提供全天候響應服務,構筑“法治安全網”。服務站配備智能終端,提供24小時在線法律咨詢與指引。如群演吳某遭遇欠薪,與法官視頻連線后,共享法庭結合出工單、微信記錄,當場展開核驗,吳某當天下午就成功領回1000元欠薪。
在糾紛化解方面,共享法庭發揮協同解紛樞紐作用,實現“矛盾不出景區”。整合“三官一律”,即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核心力量,聯動轄區人民法庭、鄉鎮社會治理中心、影視城管委會,統籌特邀調解團、影視聯絡隊,形成強大解紛合力。如某工作室與某影視公司16萬元劇集結算糾紛中,調解員聯動產業區管委會專業人員,精準適用行業標準,僅用48小時就促成雙方達成協議。
法治星光結出碩果
“星光影視”共享法庭的深耕細作,已成功將“法治軟實力”轉化為驅動象山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硬核競爭力”。
自2021年創建以來,共享法庭累計化解涉影視產業糾紛257件,其中2025年上半年化解37件,調解量同比增長32%,象山法院影視行業訴訟案件從2021年的16件降至2024年的9件。
行業交易成本銳減。共享法庭通過普法教育、合同審查指引及示范文本推廣,如針對“道具租賃違約糾紛”制定的示范文本,推動同類案件下降40%,有效減少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糾紛,優化了行業協作環境。
治理效能智慧升級。深度融入“智治影城云平臺”,與14家單位實現數據互通。創新“司法數據+產業數據”雙軌分析機制,精準研判法律風險趨勢,連續3年形成法治態勢分析報告,實現從“治已病”到“治未病”的智慧治理飛躍。結合“執通車”應用,實現執行精準布控、快速處置,構建“數據共享+協同處置+信用懲戒”全鏈條執行新模式。
圖為“智治影城云平臺”
區域核心競爭力增強。法治化營商環境成為重要競爭優勢,2024年影視產業區營收增長21.6%達40.2億元,稅收突破3.42億元。
“星光影視”共享法庭的實踐,構建了融合預防、賦能、響應、解紛于一體的全周期法治“守護網”,塑造了基于規則和信任的產業新生態。在象山這座“東方好萊塢”,法治與創意交相輝映,持續照亮著影視追夢人的前行之路,也描繪著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楓”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