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司法所的幫助,讓我有機會彌補過錯,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2025年6月,江西省安義縣社區矯正對象黃某向安義縣養老院捐贈價值2000余元的物資時感慨地說。這是江西省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五周年以來的生動縮影——通過“科技強矯”、社會共治和創新教育矯正模式等方式,全省累計幫助8萬余名社區矯正對象重返正途,重新犯罪率降至0.061%,交出了一份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的亮眼答卷。
智管
“科技強矯”筑牢監管防線
2020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正式實施,明確提出社區矯正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的新理念、新要求。江西全省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認真貫徹落實,以智慧社區矯正中心建設為抓手,立足日常執法需要,將信息技術與執法要素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社區矯正工作信息化水平。
宜春市智慧矯正VR綜合教育體驗功能室使用場景。
2022年4月,宜春市建成全省首個智慧矯正VR綜合教育體驗功能室。通過VR技術,社區矯正對象能身臨其境地感受犯罪帶來的危害,真正從內心起到震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022年7月,湖口縣一社區矯正對象蔡某多次不報到、不簽到,并擅自外出,被系統及時發現,最終受到行政處罰。這種科技手段的應用,正是江西構建“人防+技防”立體化監管體系的縮影。
截至目前,江西全省智慧社區矯正中心建成率超93%,實現定位監控、電子簽到、遠程教育等功能全覆蓋,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實現了從“粗放式、人工化”到“精準化、智能化”的轉變。
2023年7月贛州市南康區組織社區矯正對象開展“禁毒、防毒、反毒”教育活動。
“過去依賴人工巡查,現在通過大數據分析就能精準預警。”省司法廳社區矯正工作處工作人員葉瑤乾表示。江西省社區矯正工作自2010年起步,發展15年來,累計接收社區矯正對象22.1萬人,解除矯正19.8萬人,全省社區矯正對象沒有發生重大惡性刑事案件、參與重大群體性事件。
共治
凝聚社會幫扶合力
社區矯正不僅是司法行政機關的責任,更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長期以來,江西省社區矯正機構一方面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矯正工作,另一方面,努力培育本土專業化社會組織、社會志愿者隊伍。
“面對困境和壓力,我們需要學會面對和接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并不斷提升自己。”南昌市心安家助矯中心理事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孟建為正在西湖區桃源司法所對一名情緒消沉的社區矯正對象王某開展促膝式心理輔導。南昌市培育的專業心理矯治社會組織——南昌市心安家助矯中心自2021年成立起,就開始為轄區社區矯正對象心理矯治提供專業服務和團隊支持,對12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了“一對一”個案矯正,幫助其以全新的面貌、健康的心態回歸社會。
2024年,宜豐縣社區矯正志愿者為社區矯正對象開展心理輔導。
社會力量的深度參與,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區矯正新格局。如,上饒市信州區建立“司法所+社區+企業”三方聯動機制,為矯正對象提供過渡性就業崗位;萍鄉市湘東區組建“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幫教團,用親身經歷感化迷途人員。目前,全省已有100余家社會組織、2萬余名志愿者投身社區矯正工作。在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下,越來越多的矯正對象實現從“被動接受監管”到“主動回饋社會”的轉變。
2025年2月27日,吉安市司法局、市心理協會在吉軒培訓中心開展“井岡心力量理心助歸航心理服務項目第一次團輔活動”。
回歸
迷途知返綻新生
在贛州市章貢區,曾因吸毒觸法的社區矯正對象廖某,在心理輔導和創業支持下重獲新生,如今他用鏡頭傳遞正能量,拍攝的公益視頻廣受好評;九江市濂溪區的李某通過職業技能培訓考取電工證,刑滿釋放后自主創業帶動就業……這些轉變的背后,是我省社區矯正工作“教育為本”理念實踐帶來的成果。
“我們建立了‘2+5+N’教育矯正模式,通過行為矯正、心理矯正和五大教育模塊,為每位矯正對象制定個性化矯正方案。”省司法廳社區矯正工作處副處長李國棟介紹,全省各地已形成“一市一特色、一縣一品牌”的教育格局,逐步搭建了“黨建+”“社會組織+”“基地+”等教育幫扶載體,打造了“歸途工程”“心力量”“德法共建”“紅馬甲”等一系列社區矯正教育幫扶品牌。
2023年7月,贛州市南康區組織社區矯正對象開展“禁毒、防毒、反毒”教育。
五年來,江西全省社區矯正機構認真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要求,持之以恒加強社區矯正監督管理,一方面,發揮信息化手段,常態化實施精準核查,掌握社區矯正對象行蹤軌跡;另一方面,堅持定期上門走訪,了解社區矯正對象思想動態、生活近態、工作狀態,五年來累計走訪約100萬人次,累計化解涉社區矯正矛盾糾紛300余起。
2025年5月,解矯后的龍某向曾經監管教育和幫助他的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表達感謝。
“社區矯正的本質是教育改造,目標是讓迷途者回歸。”省司法廳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將深化“智慧矯正+”模式,拓展社會力量參與渠道,推動社區矯正工作向更高質量發展。
從“管得住”到“矯得好”,江西省社區矯正工作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化道路。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生動實踐,也是新時代社會治理創新的鮮活樣本,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西貢獻了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