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建掃黑數據庫讓涉黑團伙無所遁形,到主導研發飛行網槍高效反制“黑飛”無人機,劉軍以21項國家專利為刑偵破案、治安防控筑牢技術基石。
27年前,他創建掃黑數據庫令涉黑團伙無處藏身。
14年前,他主導搭建視頻追蹤平臺協助抓獲“12·1”銀行爆炸案兇手。
4年前,他主持研發飛行網槍(裝有網槍的警用無人機)。
經三次迭代,反制“黑飛”無人機成功率達98%……
劉軍展示微型偵察無人機。
從警29年,湖北省武漢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隊(簡稱科信支隊)無人機大隊大隊長劉軍始終走在警用科技前沿,結合實戰,不斷創新,累計獲得國家專利21項,為刑偵破案、治安防控等工作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在全國公安系統產生示范效應,被人們尊稱為“警界發明家”。
不斷超越自我
破解“黑飛”難題?
“嗡!”6月24日上午9時37分,隨著一陣螺旋槳的嗡鳴聲,漢陽區仙女山路禁飛空域出現一架“黑飛”無人機。
“嗖!”一架飛行網槍在民警操控下緊急升空,尾隨追趕。
“叭!”追至跟前,飛行網槍射出一張大網,“黑飛”無人機應聲落網。
“8秒完成!”劉軍對參與此次反制演習的民警滿意地點點頭。
劉軍展示微型偵察無人機。
反制“黑飛”無人機是個世界難題。2025年5月29日起,《武漢市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如何有效反制令人頭痛的“黑飛”無人機成為武漢警方亟須解決的問題。
在演習現場,科信支隊相關負責人張正爭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演習所用飛行網槍是劉軍帶隊研發的,歷經三次迭代,反制成功率已達98%。
據了解,這套反制利器的研發源于劉軍4年前執行一次大型安保任務時的思考。
當時,大型活動中經常出現氣球、孔明燈、“黑飛”無人機等空中漂浮物,構成安全隱患。而那次任務,公安部要求確保萬無一失。
為破解難題,劉軍帶領團隊買了100個氣球、100個孔明燈反復進行阻擊試驗:他們先在無人機上加裝針頭穿刺,效果不佳;改用無人機槳葉切割,風力控制困難;最終,他們掌握了“輕輕靠近,突然發力”的切割技術,圓滿完成了安保任務,獲得公安部表揚。但劉軍并不滿足于這種效率較低的攔截方法。
2022年,受國外無人機大戰啟發,劉軍團隊轉向研發飛行網槍。初期,網槍固定在穿越機(一種專業無人機)上,后坐力導致穿越機頻頻墜毀。歷經一個多月,損失了十余架試驗機,他們成功將穿越機和網槍集成改裝,實現了在百米高空精準捕捉時速60公里移動目標、成功率98%的既定目標。
2024年,擁有多項國家專利的該項目榮獲全國公安基層技術革新“實用警用裝備”一等獎,國內外大型安保活動主辦方紛紛邀請其負責空中保衛。然而,劉軍并未就此止步。
“一機一槍,萬一未中怎么辦?能不能加裝個備用槍?”帶著這樣的思考,劉軍正帶領團隊研發飛行雙(網)槍。
?關鍵時刻
視頻快檢鎖定爆炸兇手
眼神清澈,一頭短發,52歲的劉軍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談及工作和前沿科技,他興奮得像個年輕小伙。
“邊學習邊實踐邊摸索,創新永遠在路上……”2016年,憑借“天眼”系統開發及多項專利,劉軍榮獲首屆“漢警創客之星”。頒獎詞上,武漢市公安局對他給予高度評價:前沿創新,服務實戰。
劉軍給民警講解案例
談及愛將劉軍,科信支隊支隊長張奎說,他結合實戰,服務實戰,不斷創新警用科技,在關鍵時刻起到關鍵作用。
14年前,警用攝像機又大又重,民警辦案時攜帶、隱藏不便。劉軍發現這一問題后,聯合商家共同研發了一款紐扣式微型攝像機。正是靠它,在武漢大學劫持事件中,談判專家拍下了劫匪左手持槍的關鍵細節,為警方成功處置劫持事件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1年12月1日,武漢發生銀行爆炸案。劉軍團隊與武漢大學研發的視頻檢索系統在該案中發揮關鍵作用,幫助警方快速鎖定戴白盔騎摩托的嫌疑人王海劍,在其外逃前成功抓捕。此案首次展現視頻追蹤技術的實戰威力,引得全國各地公安紛紛來漢取經。
“這是個人才。”1998年,擔任武漢市公安局刑偵局掃黑隊刑警僅兩年,劉軍就被市公安局刑偵局副局長一眼看中。在一次掃黑研判會上,年輕的劉軍用編程技術繪制出復雜的涉黑團伙結構圖,技驚四座。這位副局長二話不說,將他調到了情報室專門為刑偵辦案提供技術支撐。這讓從小熱愛科技和刑偵辦案的劉軍如魚得水。
到任后,他結合實戰不斷創新:創建掃黑數據庫,讓涉黑團伙無處藏身;設立網站,與網絡高手交流,阻擊網絡犯罪……
2010年,調任公交分局(便衣警察支隊)辦公室副主任后,劉軍大刀闊斧進行技術革新:搭建可視化調警系統,就近調警處置案情;搭建武漢首個視頻偵查平臺,助力街頭反扒;組建無人機中隊,形成立體視頻監控網絡;與武大合作開發的視頻快速檢索系統,成為武漢警方快速偵破“王海劍案”的利器。全國公安視頻偵查工作由此拉開序幕。
建“創客團隊”
研發出“機甲哮天犬”
2025年6月24日,在宛如小型“加工廠”的無人機大隊的倉庫內,記者看到形態功能各異的改裝無人機琳瑯滿目:有螺旋翼的,有固定翼的;大的有桌面大小,小的僅巴掌般迷你……一旁的辦公桌上,扳手、焊槍齊備。
劉軍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無人機應用培訓考試中心擔任教官
“前面有錐筒的是網槍,背上有罐子的是氫能源無人機,續航超強,這些都是我們自行研發的。”劉軍告訴記者,為及時響應實戰需求,他將辦公室打造成“創客工場”,方便團隊成員隨時動手改裝設備。
2024年初,東湖梨園出現一只野豬。參與圍捕的劉軍發現了一個問題:東湖水網縱橫,警犬搜索難以深入,而無人機搜索則因樹高林密,效果同樣不理想。
能否實現機犬協同作戰?劉軍帶團隊與警犬隊聯手,經過反復試驗、改進,開發出“機甲哮天犬”項目,頭戴電子眼、身背掃描儀的警犬,在無人機“激光制導”下協同作戰,僅用12分鐘鎖定3平方公里蘆葦蕩中的目標。
2024年,該項目奪得武漢公安創新大賽一等獎并申報國家專利。截至發稿時,劉軍及其團隊已研發出21項服務公安實戰的國家專利。
“我們不僅人人會飛(飛無人機),會改裝(設備),關鍵時刻個個都能獨當一面。”2012年,武漢成立全國首個視頻偵查支隊,作為技術支撐大隊大隊長,劉軍帶出了無人機、視頻快檢等三支精銳團隊。
當時,警用無人機應用尚處空白,他就身先士卒,與隊員一起摸索警用無人機飛行技術。經過刻苦練習,他不僅個人考取了CAAC無人機教員執照及國家一級裁判證書,還帶領團隊多次奪得全國警用無人機大賽一等獎。
2017年8月,武漢組建全國第一支專業的警用無人機大隊,劉軍任大隊長。他將刑偵經驗融入飛行中,形成獨家飛行秘訣,并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年民警:跟車時提前預判,用“刷鍋”(圍繞目標飛行)鎖定目標;行動時貼著云層飛行隱蔽身形;重要場合升空前要做噪聲測試,等等。
在劉軍手把手傳授下,無人機大隊人人都是無人機頂尖飛手。2023年“湖北工匠杯”大賽中,輔警張玉泉用自己組裝的無人機,僅用2分38秒就完成復雜環境偵查,刷新了警用無人機競技紀錄。
如今,劉軍不僅帶領這支頂尖無人機團隊頻頻受邀參與全國重大活動安保及案件偵辦工作,而且作為全國警用無人機考官、教官、裁判長,為全國培訓警用無人機飛手1000余人。
從犯罪數據庫到無人機網槍,再到機甲警犬,劉軍用29年的不懈創新詮釋著“科技興警”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