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回訪”搭建民心橋“款文化”為法治添力
三江侗族自治縣公安局創新機制提升執法質量和群眾安全感
石愿合民警組織“寨老”在鼓樓里給群眾“講款”。
鼓樓里、風雨橋上,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侗族同胞齊聚一堂,聽“款師”“講款”、聽民警普法;戲臺上,普法節目熱鬧開演,法律知識深入人心;火塘邊,警民促膝談心共話平安……這一個個生動場景,勾勒出法治與民俗交融共生的和諧畫卷。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公安局創新推行警情回訪、案情回訪“雙回訪”制度,建立“全流程把關”執法監督機制,將侗族“款文化”融入執法過程中,執法質量和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進一步提升。2025年柳州市第一季度群眾安全感評分位列全市第一;今年5月,三江公安局程村派出所獲評“全國公安機關執法示范單位”。
回訪讓執法更加規范透明
“李大叔,山上的林地糾紛解決得如何?”7月10日,三江公安局獨峒派出所教導員韋江龍來到獨峒鎮獨峒村李大叔家走訪。翻開回訪記錄本,一頁頁工整的筆跡見證著執法的規范與溫度。今年6月,李大叔因山上種植的幾棵茶樹被人誤砍引發糾紛。村民報警后,經韋江龍和民警多次調解,最終化解矛盾。“警民聯系卡”上的號碼,已成為村民遇事必撥的法律熱線。
自創新施行接處警“一卡一回執”和案件辦理“向您反饋”回訪機制以來,三江公安局通過進家、電話、微信回訪等方式,構建起“民警負責警情開展及時回訪,所領導對重點警情開展跟蹤回訪,局領導對特別重大警情進行監督回訪”體系。今年已累計發放“一卡一回執”5000多份,“警民聯系卡”2萬多張。
在案情回訪方面,三江公安局根據各類刑事、行政案件的偵辦情況,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向當事人通報案件進展、實際困難和下一步措施。對于辦案中容易產生誤解的環節,主動向當事人及相關群眾公開相關事項,增強執法透明度,最大限度爭取群眾的理解、支持和認可。
“全流程把關”提升執法質效
今年5月,程村派出所民警古越龍在審核一起毆打他人案件時,發現案件事實尚未完全查清,法律適用不準確等問題,立即指導辦案民警補充調查,最終依法對幾名違法嫌疑人作出行政拘留處罰的決定。
這是三江公安局建立“全流程把關”執法監督機制,加強執法監督的一個縮影。
在執法過程中,三江公安局建立從接處警到案件辦結的全流程閉環機制,將執法監督關口前移,從警情分流開始就進行執法監督,狠抓自接警、規范調查取證等環節,著力從源頭上做到每事每警每案規范。同時建立獎懲機制,通過行政案件處罰前考評、刑事案件訴前考評、所有案件月考評等“三考評”機制,實施執法質量考評并及時通報,對執法中存在的問題,要求按時按質整改。
針對民警執法能力參差不齊的情況,三江公安局在加強對全體民警執法能力培訓的同時,推行派駐法制員制度,在全局范圍內選拔執法能力突出的民警擔任專職法制員,對所派駐單位的執法情況進行指導和監督,從案件接處警、執法用語、現場取證、警情分流、案件定性、案件辦理等方面,全流程閉環式跟蹤監督,確保每起案件辦理都合規合法,經得起法律的檢驗。
將“款文化”融入法治建設
“款”是侗族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款文化”中的款約類似于“鄉規民約”,對侗族同胞發揮著服務和約束的功能。侗族村寨中熟悉村規民約、威望高的老人被稱為“寨老”,具有高名望的人被稱為“款師”。三江公安局根據侗族的“款文化”和民俗特點,展開法治宣傳和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在古宜鎮南站社區的鼓樓里,一場特殊的調解正在進行。兩戶居民因生活瑣事發生矛盾,雙方情緒激動,各自找人欲上門向對方“討說法”。程村派出所副所長楊柳與“寨老”楊顯清聯手,用“侗款”智慧化解鄰里糾紛。當“鄰里和諧,團結互助”的款約條款與法律條文相融合,兩戶居民最終握手言和。這種將傳統“款文化”與法治建設相融合的創新實踐,已在全縣鋪開。
三江公安局充分發揮侗族“款文化”影響力,將“寨老”培養成為“法律明白人”,利用侗族“講款”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鼓樓組織開展“寨老”“講款”和鼓樓普法活動,向村民講解國家法律知識、政策法規及村規民約,傳遞法治“正能量”,著力提高廣大群眾的法律水平和法治素養,促進轄區和諧穩定。根據侗族同胞喜歡跳多耶、賽蘆笙、奏琵琶、唱侗族大歌等情況,三江公安局組織人員創編侗語禁毒歌、反詐歌、交通安全歌,將特色非遺文化與公安普法宣傳相結合,深受群眾喜愛。今年以來,三江公安局成功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共568起,開展法律宣傳活動37場次。
如今的三江侗寨,法治元素已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脈。當“寨老”用古樸侗語講解法律知識,當民警跟隨蘆笙節拍傳授反詐錦囊,當鄉鄰間的爭執化作相逢一笑的和解,三江公安局正在這片土地上,以實際行動奏響鼓樓里的法治之音。
(廣西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