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綠地城璽園小區里,不少居民正走出小區大門,開始一天的忙碌生活。如今,璽園小區沒有了之前的紛爭,呈現出一派靜謐而祥和的景象。對于小區居民來說,如今這一份穩穩的幸福,得益于靈山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的多元解紛機制。
7月15日上午,靈山鎮綜治中心工作人員接待來反映訴求的群眾。記者王巍攝
幾個月前,在靈山鎮綜治中心的介入幫助下,依托“數字監管+現場核驗”雙軌機制,該小區的新、老物業公司實現資產臺賬、人員安置、數據系統等全要素交接,也保障了小區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影響。
訴求“全口徑受理、全鏈條解決”
7月15日,記者走進靈山鎮綜治中心,只見辦事大廳寬敞明亮,各服務窗口排列有序,服務臺整齊擺放著相關宣傳冊,墻面張貼著綜治中心職能介紹等。
“反映問題很方便,工作人員也很有耐心。”在靈山鎮綜治中心,剛反映完訴求的王阿婆正準備離開。她反映的是鄰里土地糾紛問題,工作人員表示當天就會聯系相關部門介入處理。
為方便群眾辦事,靈山鎮綜治中心進行全面升級改造,高標準建設300平方米“一站式”綜治中心,劃分引導受理、多元化解、指揮調度等功能區域,推動群眾訴求“全口徑受理、全鏈條解決”。
“經過規范化建設,綜治中心的面貌煥然一新。以綜治中心為樞紐,司法所、信訪辦、12345熱線等3個部門常駐,公安、法院、資規等6個職能部門輪駐。”靈山鎮綜治中心副主任吳乾松介紹,該中心還創新引入了“兩代表一委員”履職窗口、心理咨詢服務驛站、品牌調解工作室等特色單元。同時,為實現矛盾糾紛調解“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該中心組建了“專職網格員+項目專員+‘法律明白人’”三支隊伍,形成127人復合型調解力量,構建“專業調解員攻堅復雜矛盾、鄉鄰調解團化解鄰里糾紛、法律顧問團提供專業支撐”的立體調解網絡。
“三級診療”機制多元解紛
“靈山鎮綠地城璽園小區居民和物業公司產生了矛盾糾紛,是由物業交接問題引發的。”今年年初,網格員發現該小區的矛盾苗頭后,根據“三級診療”機制,立即上報社區。
所謂“三級診療”機制,是靈山鎮借鑒醫療分級診療理念,創新構建的“網格初診—村(社區)復診—鎮級會診”機制,以實現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梯次過濾、閉環處置。
“網格員上報社區后,我們高度重視,同步聯合轄區民警、治保主任、社區干部組成了臨時調解小組。但由于調解后,矛盾仍未能得到化解,我們立即按程序上報到了鎮里。”靈山鎮晉美社區黨總支書記陳元鑫告訴記者。
隨后,靈山鎮綜治中心通過走訪、摸排等多種形式,對此事中容易升級成矛盾糾紛的隱患開展重點排查。同時召集公安、司法、住保中心,針對主要爭議點“拖欠物業費用催交”“前期墊資費用補償”“離場后人員安置”三個方面進行調解。
“大家慢慢說,有什么訴求,我們都會一一記錄。”為更好地解決矛盾糾紛,根據“鎮領導包案、社區干部包樓、黨員包戶”三級聯動機制,社區黨支部發動10名老黨員組建“調解隊”,以“黨員聯戶”機制收集民情民意,逐戶宣講政策、傾聽訴求,累計走訪業主家庭300余戶次。
一系列務實的舉措贏得了群眾信任。56天后,璽園小區的老物業、新物業和小區業委會在靈山鎮政府和晉美社區的見證下,正式簽署《物業交接退場協議》。
調解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預防”
基層既是產生社會矛盾的“源頭”,也是疏導社會矛盾的“茬口”。
為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靈山鎮綜治中心探索“黨建引領+多方共治”模式,系統破解61個小區物業尤其是7個安置房小區管理難題,有效化解回遷小區物業費收交難、公共區域種菜養雞、物業服務交接不暢以及電動車無序停放等矛盾糾紛100余件。針對項目建設等治理場景,也推動調解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型,全力服務保障江東新區發展。
針對靈山鎮人口密集、業態多元的特點,靈山鎮綜治中心強化綜治中心、便民服務中心、項目服務中心深度融合,形成“服務聯動、矛盾聯調、平安聯創”綜合體。
“例如,靈山鎮便民服務中心在辦理服務事項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會主動識別勞動等潛在糾紛,并及時流轉至綜治中心,由中心統籌交辦相關責任部門或負責人,聯合村(社區)工作人員對矛盾進行化解。”吳乾松介紹,基于建立服務事項辦理與矛盾化解相聯通、雙閉環工作機制,實現了政務中心流轉的糾紛高效化解,綜治中心推送的服務事項快速辦理。(王巍 何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