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12時,成都世運會東部賽區安保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一輛無人巡邏車悄然駛入,餐盒溫熱,數據新鮮——18分鐘6公里的路程中,它已識別3處人群聚集點并自主上報。民警們叫它“鐵搭檔”,但它不僅是送餐的“后勤兵”,更是7只“電子眼”全天候巡邏的“智能哨兵”。
走進成都世運會東部賽區安保指揮部,長約5米的指揮大屏上,智慧聯網綜合飛行平臺、無人巡邏車監測系統等模塊實時跳動。這塊屏幕背后,是一張由科技織就的“立體防護網”,也是成都市公安局東部新區分局為世運會安保交出的“智慧答卷”。
“鐵搭檔”與“空中哨兵”
科技釋放警力效能
7月25日中午11:42,一輛無人駕駛巡邏車從東部新區公安分局取餐后出發,12:00準時抵達指揮部。這輛被民警稱為“鐵盒子”的無人車,從分局取餐處到指揮部大約6公里路程,耗時18分鐘,途中自動識別3處人群聚集點并上報系統,轉身又投入下一趟勤務。
“它不僅是后勤兵,還是巡邏兵。”東部新區公安分局世運安保專班民警肖智勵介紹說,無人車上的7個攝像頭,不僅能看路,還能自動識別并上報人群聚集、車輛擁堵等情況,供操作民警研判。
而它的“空中伙伴”——6架無人機此時正盤旋在場館上空,在智慧聯網綜合飛行平臺上,6臺無人機狀態實時顯示,操作民警只需點點鼠標、動動手指,無人機便可實現自動起降,按照規劃路線開展低空巡查,無人機實時回傳監控畫面到指揮大屏。目前,這6臺無人機,分別布置在賽事場館、閉幕式場地周邊,為賽會安全織起一道“低空防護網”。
地面有無人車,空中有無人機,依托空地一體巡防體系,不僅節約了警力,也提升了效率。操作民警介紹:“空地巡防體系配合地面執勤警力,每天都能對賽事場館,特別是水上項目和越野項目開展多頻次巡邏。而光靠警力走的話,一天最多跑三趟。”
據了解,上述科技產品在年初就已投入使用,并經過多次迭代升級。特別是無人巡邏車,通過日常復雜路況考驗并不斷調試后,運行越來越順暢,目前每天能開展20趟巡邏任務。
“皮尺民警”與“數據戰場”
老經驗遇上新科技
在科技賦能之外,有一群人仍堅持用最“笨”的辦法守護安全。
7月以來,東部新區多次占領成都市高溫排行榜第一名,見到東部新區公安分局丹景派出所副所長馬廷良時,他剛頂著太陽踏勘完定向越野賽事場地,他用皮尺一寸寸核算出運動員之夜場地的真實容量——2500人,僅為預估值的50%。據此數據,分局調整了警力部署方案。“科技再先進,有些風險還得靠腳步發現。”這位三次榮立個人三等功的民警笑道。
26歲的專班民警肖智勵,則代表著新一代的“科技派”。可面對這片陌生的“戰場”,肖智勵的第一步還是他最信賴的法寶——以腳步丈量平安。他深知,再科技的圖紙也代替不了雙足的實地感知,再周全的推演也需要泥土氣息的驗證。他帶著世園會積累的經驗,用3個月踏勘10萬平方米比賽區域,每一塊區域的功能劃分,每一處通道的人流測算……都在他密密麻麻的筆記本上逐漸清晰。
馬廷良的“皮尺”和肖智勵的腳步,量出的不僅是數據,更是一個公安民警的責任與擔當。正如馬廷良常常對自己的隊員強調的那樣:“平安得用腳走出來、用數據算出來、更得用心守出來。”
從世園會到世運會
四川公安守護下的平安進化
2024年世園會時,東部新區公安還在“摸著石頭過河”;如今世運會,科技與經驗的融合已催生質變。馬廷良深有感觸:“過去是‘事后救火’,現在是‘源頭算賬’。”
從施工單位入駐那一天起,馬廷良就為每個工地建立了臺賬,審核施工人員背景,主動對接溝通工程進度,提前介入管理,工地矛盾糾紛總量大幅下降。
從世園會到世運會,變的是執勤點位,不變的是責任堅守,四川公安對即將交出的平安答卷充滿了信心。
夜幕降臨,指揮部大廳依然燈火通明。大屏上,無人車正穿越夜色運送防暑物資,無人機紅外鏡頭掃過水上項目賽道。在這里,科技的助力與民警的汗水共同織就一場國際盛事的平安底色。正如守護這場國際賽事的民警們所說的,“用創新丈量安全,以忠誠守護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