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扎實推進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工作,將司法服務延伸至草原生態保護最前沿,近日,西藏措美縣人民法院組織干警深入轄區草原放牧點、旅游景區及主要交通沿線,開展“零距離”環境資源保護法治宣傳活動,以生動實踐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生態保護意識扎根草原、深入人心。

走進放牧點:與牧民共話“草原生
在廣袤的草原深處,牧民的黑帳篷與成群的牛羊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法院干警找到放牧點,圍坐于牧民中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打開話匣。“大叔,您看這草場上的植被,要是過度放牧,來年就長不出好草了,牛羊沒了口糧,咱們的日子也受影響不是?”干警們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以近年來法院系統審理的非法開墾草原、超標放牧導致生態破壞的典型案例為切入點,詳細講解草原承載能力、禁牧休牧制度的重要性,以及違法放牧需承擔的民事賠償、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責任。
牧民們聽得認真,不時點頭回應。“以前總覺得草原是‘取之不盡’的,聽你們一說才知道,這草皮下面都是‘生態賬’啊!”牧民桑杰感慨道。干警們還向牧民發放了印有漢藏雙語的相關宣傳手冊,留下聯系電話,承諾為牧民提供隨時的法律咨詢服務,鼓勵大家爭當草原生態的守護者。


貼近游客群:向游人傳遞“無痕旅游”觀
正值草原旅游旺季,藍天白云下的牧區迎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法院干警帶著宣傳資料,穿梭在游客集中的觀景臺、休息區,主動向大家普及“無痕旅游”的法律邊界。“您好,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受保護的,隨意采摘、踐踏可能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亂扔垃圾不僅破壞景觀,還可能因污染環境面臨罰款哦。”干警們耐心提醒游客,從“不隨意投喂野生動物”“不駕駛車輛碾壓草場”到“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將法律條文轉化為游客易懂易行的行為準則。
面對游客“拍照時不小心踩了草坪算不算違法”的疑問,干警們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破壞生態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解釋道:“偶爾輕微的踩踏或許不會造成嚴重后果,但如果是多人頻繁碾壓,就可能對植被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保護草原,需要每個人從‘小細節’做起。”游客們紛紛表示,這樣的宣傳讓“旅游”與“責任”緊密相連,今后會帶著敬畏之心欣賞自然之美。


值守公路旁:對司機宣講“生態通行”之責
草原公路是連接外界與牧區的紐帶,也是防止生態破壞的重要防線。法院干警在公路沿線設立臨時宣傳點,對過往車輛尤其是貨運車、越野車司機開展宣傳。“師傅,運輸貨物時可不能隨意拋灑垃圾,塑料瓶、包裝袋在草原上幾十年都降解不了,會嚴重污染土壤和水源。”“駕駛越野車千萬不能偏離公路碾壓草場,之前就有類似因車主碾壓草原,不僅賠償了生態修復費,還被處以罰款的案例。”
干警們向司機發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重點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關于保護沿線生態環境的條款,提醒司機在運輸、停靠、休整過程中,必須遵守“不污染、不破壞、不侵占”的原則。貨車司機洛桑接過宣傳資料說:“以前跑長途只想著趕時間,沒想到路邊的‘小事’也關系到法律責任,以后一定繃緊‘生態弦’。”


此次草原一線宣傳活動,是措美法院將環境資源司法保護“關口前移”的生動實踐。通過“接地氣”的講解、“沉浸式”的互動,讓法律從“條文”變成“行動指南”,既增強了牧民的生態守護意識,也讓游客、司機成為生態保護的參與者和監督者。下一步,措美法院將繼續深化“司法+生態”保護模式,以更精準的普法、更嚴格的司法,守護草原的每一寸青綠,讓司法陽光與草原生態同頻共振。